Super Apps 超级应用们背后的道家哲学
众所周知,Elon Musk 想将 Twitter 重新设计定位成一款“超级应用 - X”的野心已经不再是秘密。伴随着应用商店中 Twitter 标志性的蓝鸟 Logo 被 X 取代后,赛博世界充满了对这件事情各种角度的探讨与分析。
Musk 曾经无数次通过微信这一样本来推广他的“超级 App”愿景,但许多不曾熟悉中国互联网的异国网友,仍然有一连串问题亟待回答。
“微信是啥?”,“超级 App 是啥?”,“超级 App 为什么是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在美国这一套玩法能落地吗?”
与未经挖掘的美国市场不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一直是各类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但与 Musk 的“打造超级应用”慷慨激昂的愿景相比,国内的互联网市场好像已经默认“超级 App”是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尽管国内市场的各家互联网巨头都打造了自己的“超级 App”并覆盖了过亿的人群,但不同产品之中却又彰显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与特色,有一些应用看似功能丰富但却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和谐的使用体验,甚至会有一些产品的体验愈发臃肿。
我们将在下文中尝试对这些设计理念进行一些探讨与分析。
“超级应用”是一个包含万物的生态系统
在 2010 年之前,互联网市场中还并没有出现“超级应用(即 Super App,下文以‘超级应用’指代)”的身影,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互联网 App 均是以提供垂直领域的功能与服务为主,也就是基于“产品目标用户的使用任务”来梳理 App 的设计思路,并最终深耕 UI 与体验设计。
在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用户大都需要通过下载安装不同的 App 来完成不同场景中的生活服务。社交类的微信和 QQ,电商类的支付宝和手机淘宝,工具类的搜狗输入法和 UC 浏览器,资讯类的今日头条和墨迹天气,影音类的芒果 TV 和网易云音乐。除了这些生活必备类的工具产品,我们还可能会在不同的小众领域有一些自己的心头所好,比如摄影后期的 Snapseed 和 B612,小众领域社交的最右和 lofter 等等。
当我们把时间跳跃到 2020 年,不难发现“超级App”已经进化成一个能覆盖“衣食住行”等各类生活场景的全能应用。
从即时通讯到移动支付,从分享照片到视频直播,“超级应用”已经在 13 亿中国网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
而对于那些前往中国的异国游客而言,踏入中国的需要第一个面对门槛可能就是各种
“超级应用”
。游客们只有在下载安装了“超级 App”之后,才可以通过其完成诸如填写报关单,订餐打车,预定酒店与支付房费等各种出行事宜。而由于这些“超级应用”实际上的“连接一切”的现状,不安装它反而有可能体会到手足无措般的痛苦与无奈。
“超级应用”的“包罗万象” 有点像是它在
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和无所不能
。而基于它所创建的这个“包罗万象且不断生长”的生态系统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无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正如同德国哲学家和媒体理论家彼得·斯洛特迪克曾经描述的那样,“已经吸纳了一切曾经在外部的东西。”
彼得·斯洛特迪克倡议创建一个包含所有生物——人类、动物、植物和机器的“本体论体”
这种“一切性”也给竞争对手留下了
很少的机会
来获得类似的主导地位,互联网巨头将用户在手机与 App 中的每一次点击或滑动都变成了可以获利的了流量入口,这种构建自己的互联网帝国的美好画面,或许正是像马斯克等一众硅谷科技领袖所津津乐道的“护城河”所在。
用户在手机中的每一次点击与滑动都可能为大型的科技公司带来利润与增长空间,在超级应用中“包含一切”的能力给对手也留下了渺小的竞争机会来获得类似的主导地位。
违反直觉的“超级应用”设计哲学
虽然打造自己的“超级应用”来构建互联网帝国的梦想可能正是像 Musk 等硅谷科技领袖所着迷的原因所在。但我却并不认为应该在其中通过修改 ICON 角标,增加闪屏与推送提示,引入信息流等各种“打断用户心流”的方式来进一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比如在
这篇文章
中,作者 Jianqing Chen 就这样认为:
微信是一款少用的“具有自己独到设计哲学”的互联网 App,与其他同类产品不同,它不仅很少修改自己的 LOGO 来庆祝节假日或向用户发送通知,也几乎不修改应用开启时的闪屏页吸引用户注意力。在这个略显封闭的应用中,用户只能看到他们的联系人所发布的内容,而非像是微博或抖音通过关注名人来积累关注。
微信的闪屏页在视觉上很干净,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化
这种略显缺少“花哨与引人注目”的特性,可能在某种角度反而是刻意为之的产品哲学,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 2019 的年度公开演讲中所提到的“微信的设计原则之一是让用户尽快离开它”那样,它尝试通过减少用户在微信中所花费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产品特质。
等等,这种产品设计方法与实际的现状看起来有点矛盾,如果说一款“超级应用”试图让用户尽快离开,那它又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互联网护城河呢?我们都知道让某款应用受欢迎的做法,通常都是在其中提供各种稀缺性的资源,从而增加用户在应用中花费的时间,从而提升 DAU(即 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但这里却似乎反其道行之了?
张小龙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
为了保持用户对应用长期且日常的参与,能够让他们尽快离开反而是重要的”。
也就是说,
对时间和精力较低程度的需要,反而是在这款“超级应用”在产品设计角度中能够保持用户在大多数时候留存与活跃的关键原因
。
“超级应用”的设计思路与道家的哲学含义不谋而合
张小龙的想法借助于小程序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小程序是这款超级应用中第三方开发的子应用程序集合,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种轻松访问的功能入口,用户可以通过扫码或者搜索小程序的方式叫出租车、订餐、购买火车票和玩游戏等都不再需要跳出打开第三方 App,这也帮助用户避免了安装或卸载新 App 的繁琐成本。
App 顶部的小程序面板,用户可以从屏幕顶部下拉
在这款超级应用中,小程序被存储在屏幕顶部的一个隐藏面板中,用户可以通过向下滑动屏幕来打开小程序。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中,小程序几乎消失于所有地方却又无处不在。
很多学者与分析师都曾将这款超级应用称为“生活元素”的存在,它并不明显,也不会打断你正专注的事情,但它又无处不在,就像自然世界中的空气、水等元素一样。
这种无处不在但又并不张扬的环境,与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构成万物基础的东西。在《道德经》中也说到“道生一(或无),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或阴、阳、气息),三生万物”。
在道家的理念中,是“无”决定了宇宙中一切事物如何产生、如何演化,直至如何消失。
尽管这些古代智者的文本深奥难测,但过去的道家思想有助于人们理解“一切”和“虚无”的相互作用。这种观点为“一切”增添了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并为“包含应用”应用的发展开辟了另一种愿景。
也许“超级应用”对“一切”这个词“即是万物又是无物”般的解读,才是他们能够在过去 十多年中成功的秘诀所在。可能许多科技领袖在构思通过打造自己的超级应用来构建护城河时,也可以从对“万物”更深入的理解中收益,而非简单的将“一切”等同于“更多且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