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是第三年在博客园上面写年终总结了,凡事只要开了个头,就总会想要坚持做下去,挺好的。
今年依旧是比较平稳的一年,工作和生活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动。
上半年工作比较清闲,也报名学习了一些感兴趣的课程,这就是2021年时所说的“以前想做但是没时间、没精力去做的事情”。
今年用flomo写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悟与思考,今天就好好整合一下,写篇博客记录下。

关于工作

今年工作上没有什么变动,还是在原来的公司上班,大环境如此,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随意换份更高薪的工作了。
上半年工作比较轻松,加上公司离家也比较近,可以算是最舒服的上班生活了。每天走路十分钟上班,到点后准时下班回家做饭吃,然后健身、学习、到点就睡觉,小日子过得很惬意。
上半年公司这边没什么项目,就支援总部那边的项目,也是头一次在这边以负责人的身份去主导一个项目。
从编程方面来讲,在开发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第一次使用ChatGPT来帮忙写一些工具类,效果特别好。
问题背景:
当时遇到了一个虽不复杂、但比较繁琐的业务功能,需要将指标数据按照特定的计算规则进行计算转换,然后提供给算法端用于算法试算。
我的解决思路:
在明确需求后,我将这个功能的实现逻辑用文字详细描述了出来,拆分为五大步骤来完成,大致思路如下:
1、编写一个工具方法(
使用ChatGPT
):根据用户输入的日期范围,获取这段日期范围内的所有日期,并将这些日期添加到一个map中,并将map中的数据按照日期进行排序。
2、根据用户输入的日期范围,获取指标数据。
3、以日期为key,把对应日期的指标数据往步骤1中生成的map数据中进行填充。
4、编写一个工具方法(
使用ChatGPT
):将步骤2中处理过后的map数据,按指定周期进行划分,将没有填充到数据的日期按照指标更新频率进行计算取值。
5、将上述准备好的数据作为入参,调用算法接口进行算法试算。
我写代码有一个习惯:
针对较为复杂或繁琐的功能,在写代码之前,我通常会将代码的实现逻辑用文字描述出来,当整个逻辑描述得足够清晰的时候,再动手写代码。
在这次开发过程中,也正是多亏了这个好习惯,我才得以将一个复杂问题逐步简化,减少了实现难度。
同时,针对第一步和第四步的两个工具方法,我将功能实现逻辑描述为ChatGPT能够理解的层次,使其能够帮我编写出这两个工具方法,帮我节约了大量时间。
最终,化繁为简的思路+借助AI工具,帮助我将原计划需要五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给压缩成为两天,并且这个模块在上线之后都没有测试出bug来。
这是我第一次借用AI工具的力量来帮助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体验非常好,现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首先都会想到问一下ChatGPT。
从管理方面来讲,我负责的项目模块也比较简单,我自己是后端+负责人,然后还有一个前端、一个算法。
因此也并不需要进行多少管理性质的工作,把任务拆分好,分配给到各个同事,然后及时跟踪一下进度就好了。
我做得比较突出的一点,大概是在检查工作质量以及汇报相关问题时吧。每次完成工作之后,我都会仔细检查一下各个功能模块有没问题,在演示前,我会确认一下演示环境有没问题。在验收前,我会汇总一下项目当前的整体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点,然后发给项目经理,让他心里有个数。
后面在跟那位项目经理的一次聊天过程中,他也表示我负责的这个项目模块完成的质量非常高,客户很满意。
虽然是个比较简单的项目,不过能做到让客户比较满意,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下半年,从8月份开始,公司这边又开始折腾产品了,可惜没有明确的方向,做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尽人意。
到现在,我心态已经不太一样了,那些都不是我能改变的事情,不必徒增烦恼,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即可。

关于职业规划

今年第二个比较大的课题就是自己的职业规划了,在2021年的文章当中,我曾提到自己一直很希望能成为一名“架构师”,不过这两年的经历,已经让我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
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对于技术还没有热衷到那种程度。另一方面,则是所处的工作环境并不需要那样的角色,也缺乏锻炼。纯粹靠自己自学的话,似乎自己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工作比较清闲的时候,突然觉得,继续在这个问题上死磕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去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吧。
于是就报考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基础培训课程,学了几个月的心理学,拿到了一个入门级别的证书。
那段时间,过得挺开心的,每天上班前还有下班后都在家学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参加线下课的时候,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体验一下这种学习生活也挺好的。
拿完证书以后,工作也开始忙碌起来了,并且公司的经营情况越来越糟糕,我也越来越焦虑。
一焦虑就容易胡思乱想,那段时间,我甚至想过要不要将心理咨询作为副业去发展,等有了稳定的副业收入了,就不用那么在意工作中的事情了。
思考了许久,也和一些朋友和老师进行了交流,最终从 特长、兴趣和经济效益 这三点进行考虑,得出结论:
1、心理咨询,不属于我的特长,仅仅是感兴趣而已。要在这个行业有所成就,需要投入的时间很长,可能是以十年为单位的,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快速变现,经济效益不好。可以把这个作为兴趣爱好,有时间就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周末有空可以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充实一下精神生活,但不要作为职业规划的一部分。从事这个行业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不是现阶段的我可以承担得起的。
2、
我的特长在于钻研和解决问题,从特长的角度来看,我比较适合钻研技术领域。以我的性格特点,也还是挺适合从事编程开发工作的。我只是不喜欢刷题和背题而已,但我还是挺喜欢写代码解决问题的。对于编程,我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蛮感兴趣的吧,毕竟我还是挺享受钻研问题、解决问题的那种快乐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以我目前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算特别重)以及相应的收入来计算,经济效益也还算是挺不错的。
所以,还是继续走原来的道路,一方面,夯实基础、多实践,另一方面,多考一些证书,多做一些能提升自己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的事情。
相比起深耕自己熟悉的领域,重开赛道的难度无疑是要大上许多的。
转型,也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并且需要在具备宽裕的经济条件下进行。
一般情况下,还是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好了。
很多时候,我的路线可能并没有多大问题,只不过没有一个比较松弛的心态,因此不管做什么都急于求成,忽略了许多乐趣。
自从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学会放慢节奏之后,我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确实好上许多了。
今年是大学毕业的第五年,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工作起点,多给自己一两年的时间沉淀一下,且看来日。

关于自我认知

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好的防守者
,也挺会收拾烂摊子的。
你让我去开疆拓土、去找仗来打,这个我不擅长。
但你要是已经有目标了,需要把任务分配给人做,那么交给我来办,一般都没啥问题。
工作这几年来,但凡是领导明确安排给我的任务,我一般都能处理得很好。
另外,我不管在哪一个团队工作,都身兼多职,像是一条边缘的纽带。
前端开发遇到涉及到后端的问题,会找我帮忙处理。
后端开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涉及到前端的问题,会找我帮忙处理。
前后端开发在部署项目过程中不知该怎么处理的、涉及到项目部署运维的问题,会找我帮忙处理。
直属领导、其他组的领导遇到一些不清楚原因在哪里、该找谁排查的问题,会找我帮忙处理。
有时项目需要写一些操作说明文档、对接说明文档或者某些解决方案文档时,大家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找我帮忙处理。
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其他人都看不到、做不到的那部分事情。
因此,我觉得用“
边缘的纽带
”来作为我的定位,再合适不过了。
以上两点,算是我今年认知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两点更新,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非常重要。
当然,没准以后会有新的认知,没准以后会觉得现在的认知十分幼稚,但那样也很好,说明那个时候的我,又比现在的我进步了许多,哈哈哈哈。

关于习惯

前段时间听的一期播客,提到了一个概念:
Cue Routine Reward
,指的是形成习惯的三要素。Cue就是暗示,Reward就是完成一个事情之后所获得的奖赏,二者之间的Routine就是指相应的习惯行为(我个人理解为从Cue通往Reward之间的路径)。
恰好自己曾有过一个想法,可以跟这个概念结合起来一起分析:
之前跟朋友交流时曾提到,我觉得自己总是带着做学术研究的思路去学习很多东西,因为内心一直很渴望像那些家境良好的世家子弟一样,可以边做学问边享受生活,不需要考虑实质性的回报,比较纯粹吧。可是我没有那样的家庭条件,我目前也不具备那个实力去支撑起那样的生活方式,因而实在不应该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应当以实用为主。
结合 Cue Routine Reward 来分析,可能我的学习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系统地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说 长期主义 并没有错,但我没有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实践路径,没有配置相应的奖赏机制,因此才难以产生良性循环。
暗示->执行惯性行为->获得奖励,形成这样的闭环,才容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否则,就是在靠所谓的自律去强行推进,很容易遭到反噬。
这些年来,我总是给自己增加心理暗示,不停地让自己去坚持学习。只是因为很少获得奖励,所以大脑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惯性思维,因而没有从学习本身获得足够多的乐趣,也就很懒得去深究许多东西。
对我而言,最好的奖励机制,应当类似于解决了工作中或者是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从而获得了实质性的回报,通过这样的途径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也最为牢固。
可能也正因如此,我才那么热衷于帮助朋友或者是同事解决问题。因为解决一次就提升一次,尤其是当自己在短时间内 解决别人花了很长时间都没解决的问题之时,所获得的的成就感是相当充足的。
但是,仅仅依赖于平台或者说是外界的刺激,是远远不够的,我还需要养成向内求索的思维习惯。
或许,我也可以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去收获更多的成长。

关于读书

今年看完了9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以及《习惯的力量》。
和以往不同,今年看书,我写了不少读书笔记。
关于《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虽说书名和内容都很有“成功学”的味道,但很多观点都挺有用的,我当时写的读后感内容如下:
1、有钱人之所以能成为有钱人,是因为他们知道该如何更好地思考和行动,他们不会给自己设限,他们不会进行毫无意义的准备和等待,他们喜欢通过有效的行动来进行校准和提升自我。
即便他们也可能会遭遇挫折,但因为他们本身的能力就是一种生产资料,所以他们总能够卷土重来,而且总能越战越强。
2、普通人想成为有钱人的最佳路径:模仿有钱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3、普通人总是喜欢给自己设限。
比如,明知多考一些证书对自己有好处并且也确实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因为各种不必要的担忧(其实就是懒)而迟迟不肯采取行动,总想着等生活更加稳定以后再考虑吧,结果等着等着,就错失了很多提升自我的机会(没错,说的就是以前的我)。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今年报考了两个证书,不再去考虑工作方面的因素了。 这样一来,今年的收获必然会比去年多得多。
4、普通人面对问题时,会将问题放大而忽略自身的潜力,有钱人面对问题时,会把自己想象为能量十分强大的人,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以消极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那么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那么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许多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如果将问题和个人能力的等级划分为十级,在你处于第五级的时候,你会觉得第五级的问题是个问题,可是当你升到第十级的时候,那么第五级的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5、去掉给自己施加的枷锁,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是想做一些积极进取的事情,那就去做,从我采取行动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了。
6、学会强力思考,我们的想法都不是真实的,既然要编故事,不如编一个可以支持我们的故事。这么做不是因为我们的新想法绝对是真的,而是因为这些新想法对我们比较有好处,让我们感觉好很多。 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多看一些能给自己带来正面影响的书籍文字,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能量值很高的人,充满干劲,积极进取,这样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年来,我都是靠着一个个好的故事来支持自己走下去的。
7、过去几年,我可能一直都在模仿我所欣赏的人:定下目标,强制要求自己去行动,这样固然也能做出一些成绩,但内心免不了会有些抵触。 有了过去几年的经历,再加上去年在心态方面的突破、以及最近看的这本书的启发,我也开始由内而外地变成我想成为的那种人了。 最直接的依据,就是我现在想要做点什么,都不会再给自己添加那么多的束缚、不会再给自己找那么多的借口了。只要是有利于提升自我的事情,我就要去做,而且在产生想法还有去行动的这个过程当中,我都会觉得十分快乐。
回过头来看,感觉蛮有趣的,我当时看这本书时的状态,真的非常好,输出的内容都特别有能量。这里面提到的高能量值、考证、执行 等词,也可以说是贯穿了我这一整年的生活。
关于《习惯的力量》,是在听完播客后才去看的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就是上文提到的 Cue Routine Reward 了。
结合 Cue Routine Reward 来分析,看书的时候多输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也是一种正向反馈,因此,今年也算是一个新的起点,看书的方式发生改变了,更加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关于表达

今年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块,也有了新的认知。
之前跟一个好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说:我很羡慕他,文笔很好,表达能力很强,也有许多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不够自信。
他提出了一个话题,然后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我听完后,表达了一些和他不一样的见解。
然后他说:其实你刚刚就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观点,但你自己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他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为什么我在写作的时候,总是害怕脱离自己借鉴的资料?

因为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观点。
我的阅读量不算少,但从没有尝试过搭建一套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框架。导致每次写作时,如果没有引经据典,不多抄一些原文,就很容易心里没底,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够有说服力。 而恰恰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一直在阻碍我搭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框架。所以我总是陷入照抄原文和赘述的陷阱之中。 因此,我需要先确认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观点。
为什么我会经常觉得自己没有观点?

因为我总是觉得,自己的脑海里的想法,都是从某个地方汲取到的,并不是我自己的。

先模仿,再创造。照搬别人的观点,也是学习的其中一环,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输入这么多知识以后,我必然是有了许多自己的独到见解,只是我经常分不清哪些是我自己的观点,哪些是从别的地方抄过来的。 时间一久,我就容易越来越不敢去深挖那些内心的想法, 就愈发觉得自己没有观点。 事实上,根本就不需要在意哪些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观点,哪些又是从其他地方吸收过来的。不管是哪种形式,它们都同样被我内化于心了,这就是我的东西。 观察一下自己这几年的言行,就不难发现,我现在已经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观点了,只是还没有整理下来。而既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我需要做的就是开始记录,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系统。
仔细想来,我并非没有属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较少去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比较倾向于让我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而不是勇于表达自己。很多学生并不是思想僵化、没有思考,而是被这种环境压制到他也不知道他自己会思考了。
朋友的那番言论,对我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作用,让我体会到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件事情上,大多数人是需要被鼓励,以促成正向循环的。

关于未来

结合大环境还有自身情况,未来两年,我的计划就是:少折腾,多沉淀。
首先,保持身心健康,多运动,保持心态积极向上,多和心态同样积极向上的朋友交流。
今年对于“身心合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管想要投入精力去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以及饱满的精神状态,否则很难坚持到底。
从2021年到现在,我也坚持健身三年了,整个人的精神能量状态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了许多。
我相信吸引力法则,如果我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积极向上的,那么我也会吸引到同样积极向上的朋友,继而会产生正向循环。
其次,工作方面,该干啥就干啥,不要主动去打破现有的稳定局面,不要制造太多不确定性。
考虑到大环境因素,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顺其自然吧,如果有更好的机会,自然可以换个合适的新环境,在此之前,先稳住,然后向内求索。
最后,就是巩固以及扩大自己的基本盘,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要继续多考些证书。
考证的时候,可以让自己专心学习,不会有那么多杂念,同时也可以验证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好处还是蛮多的。
对未来不确定时,就多做些保证不会亏本的事情,学习和考证,都属于这类事情。
另外,保持松弛感,倘若人生只是一场大梦,一切终将归于虚无,那么我能把握的,就只有这个过程。
不必一直赶路,没有什么任务是非要完成不可的,如果有什么想要做的事情,那么就去做,去尽情地体验人生吧。
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所讲的: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